拜读维拉科技关于机器人相关信息的综合整理,涵盖企业排名、产品类型及资本市场动态:一、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综合类)优必选UBTECH)聚焦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发,产品覆盖教育、娱乐及服务领域,技术处于行业前沿。宇树科技在深圳成立新公司机器人中科院旗下企业,工业机器人全品类覆盖,是国产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埃斯顿自动化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实现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一体化自研,加速替代外资品牌。遨博机器人(AUBO)协作机器人领域领先者,主打轻量化设计,适用于3C装配、教育等柔性场景。埃夫特智能国产工业机器人上市第一股,与意大利COMAU深度合作,产品稳定性突出。二、细分领域机器人产品智能陪伴机器人Gowild公子小白:情感社交机器人,主打家庭陪伴功能。CANBOT爱乐优:专注0-12岁儿童心智发育型亲子机器人。仿真人机器人目前市场以服务型机器人为主,如家庭保姆机器人(售价10万-16万区间),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仍处研发阶段。水下机器人工业级产品多用于深海探测、管道巡检,消费级产品尚未普及。宇树科技在深圳成立新公司资本市场动态机器人概念股龙头双林股份:特斯拉Optimus关节模组核心供应商,订单排至2026年。中大力德:国产减速器龙头,谐波减速器市占率30%。金力永磁: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受益于机器人电机需求增长。行业趋势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活跃,但面临商业化落地争议,头部企业加速并购整合。四、其他相关机器人视频资源:可通过专业科技平台或企业官网(如优必选、新松)获取技术演示与应用案例。价格区间:服务型机器人(如保姆机器人)普遍在10万-16万元,男性机器人13万售价属高端定制产品。
人形厂商宇树在领域再落一子。
近日,深圳天羿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羿科技”)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是周昌慧,注册资本10万元。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机器人研发与销售;工业机器人销售与安装、;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与销售等领域。

企查查股权穿透图显示,天羿科技由宇树科技100%持股。
而在此之前,宇树科技就已先后成立了3家工业机器人相关公司,分别为杭州宇树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灵翌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高羿科技有限公司,且持股比例均为100%。企查查显示,北京灵翌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高羿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周昌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宇树科技,优必选、乐聚机器人、银河通用机器人、星动纪元等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也成立了工业机器人相关公司。
其中,优必选在2024年9月全资成立了自贡市优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此外,优必选还合资成立了优必选(雄安)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无锡优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优麦机器人有限公司,业务均涉及到工业机器人制造、安装与维修等。
企查查显示,优必选在优必选(雄安)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为51%;在无锡优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为78%;在苏州优麦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9%。
乐聚机器人也全资成立了乐聚(江苏)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银河通用机器人全资成立了深圳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星动纪元全资成立了成都星宇纪元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务范围也都涵盖了工业机器人制造与销售等。
高工机器人查阅资料还发现,逐际动力、钢铁侠科技、银河通用机器人、戴盟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星动纪元等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本身的经营范围也都有涉及到工业机器人销售、制造等。
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为何选择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同步布局?
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上存在高度重叠,如运动控制、伺服系统、技术、精密传动部件(如减速器、丝杠)等,人形机器人厂商可复用工业机器人积累的技术,降低研发成本。另外,工业机器人的成熟场景验证(如焊接、搬运)可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迭代,例如埃斯顿酷卓,就是通过工业场景验证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
从场景落地层面来看,工业场景需求明确且标准化程度高,如3C制造、汽车装配等,更容易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比如,优必选与车企合作,将Walker系列机器人用于工厂实训。另外,工业领域对稳定性、精度和成本的要求与服务场景互补,人形机器人厂商可通过工业市场积累经验,再向更复杂的消费级场景延伸。
从供应链层面来看,工业机器人供应链(如长三角、珠三角的精密制造集群)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关键零部件支持,比如宇树科技此次成立工业机器人相关公司,也是依托深圳供应链优势快速迭代产品。另外,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如、电池技术)也有望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降低硬件成本。
从层面来看,工业机器人与大模型的结合可增强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例如拓斯达通过工业场景验证AI工业机器人,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积累经验。另外,大模型在工业数据处理(如故障预测、工艺优化)的应用,也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从降本增效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可摊薄研发成本,例如智元机器人通过量产通用具身机器人实现成本优化。另外,工业领域的“用工替代”需求,特别是制造的精密装配,也驱动厂商探索人形机器人的经济性。
总体来说,人形机器人厂商布局工业机器人领域,本质是技术、市场、政策与供应链的多维共振。工业场景的成熟度和标准化特性,既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落地试验田,也为其核心技术的迭代和成本优化提供支撑,最终形成“工业反哺通用”的良性发展路径。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