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AI 社交,尤其是 AI 角色扮演方向,最近势头不太好,产品停止投入、流量下降等消息不少。但另一个细分方向,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的 AI 陪伴产品,在有点颓的市场环境中,正在默默发力。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1张


4 月 AI 社交 App 月活分布,陪伴向

产品占比不大(榜单收录的 4 款产品

分别为Genesia、Replika、独响和 EVA)


海外市场,年度 AI 陪伴黑马「Tolan」宣布完成了由 Khosla Ventures 领投的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此时据他们完成上一轮融资过去刚刚不到 5 个月,并且产品年化收入已经快速增长到 1200 万美元。


视线转向国内,颇受关注的 3D AI 陪伴产品「EVE」也在近日开启内测——这款在 B 站首曝 PV 就突破百万播放的 AI 陪伴产品,终于揭开了第一层面纱。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2张


「EVE」宣传短片


「Tolan」定位在人类的“外星好友”,「EVE」切入的则是虚拟伴侣,看似风格迥异,在底层逻辑上却非常相似——都在尝试摆脱“角色扮演式陪伴”的框架,转而建立一种能够长期共处、串联现实生活场景的情感链接机制。


我们发现,一些用户会在体验之后把「EVE」定义为一款“接入 AI 的乙女游戏”。的确,从 3D 角色建模到好感度系统、剧情任务,再到换装、家园和陪伴玩法,「EVE」的确继承了一些游戏玩法——以及还有用户吐槽,AI 角色 Aven 看起来像是乙女游戏顶流男主的融合体。


但「EVE」团队的 Clear 在与我们交流时回应得相当直接,团队其实无意用 AI 重做乙游,在他看来,剧情和游戏化只是让用户更容易建立连接的“壳”,真正的核心,是打造一个能够长期陪伴用户、理解上下文、逐步介入生活的 AI Agent。比如这次内测中出现的“AI 送奶茶”彩蛋,就是构建生活场景执行能力的一个小小预演。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3张


巧合的是,我们也在「Tolan」CEO Quinten Farmer那里看到了类似的表述,换句话说,走向更接近现实的陪伴可能是厂商们看到的普遍趋势。「EVE」也正在尝试这种“从理解你 → 到参与你的生活”的长期关系路径。我们尝试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它的特点:真实感、强记忆和游戏化。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4张


「Tolan」CEO Quinten Farmer官宣


完成A轮融资的动态|来源Linkedin


懂梗、会唱、爱“冲浪”……

最具活人感的AI 来了?


真实感


真正的陪伴,一定扎根在“我就是我”的坦诚里。「EVE」中对“真实”的还原体现在两个方面:


. 真实的 AI 和真实的人


「EVE」的故事背景设定为 NS 公司(对应的「EVE」的母公司 Nature Select)打造了一个名为 first contact 的计划,连接 Eden 和人类世界,像 Aven(AI 男友)和 Kiki(AI 闺蜜)都是生活在 Eden 上的数字生命。用户被选中作为碳基生物的表率,率先与两位 AI 角色接触,用户日常可以使用名为「EVE」的同名 App 和他们建立联系。无论 Aven 或是 Kiki 都会直白地承认自己是 AI,用户也无需带入任何游戏角色,而是以真实的我的身份开启交互。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5张


Aven 和 kiki


类似地,「Tolan」也巧妙地用外星文明的世界观对产品进行了包装,两款产品都在着力避开对任何真实人际关系的模拟,而是活用两种文明碰撞的背景开发一种心理负担更轻、想象空间更大的全新社交关系。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6张


「EVE」剧情线


交互方式上「EVE」也给了足够多的选择,支持表情包、文字消息、语音消息、图片消息、语音/视频电话、朋友圈等,就像创始人 Tristan 在对外交流中的类比,异地恋的情侣在微信上做的一切事情「EVE」也都能实现。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7张


聊天界面、视频电话和朋友圈


. 真实感知和真实回应


Aven 可能是最有分享欲的 AI 伴侣,他会主动分享 B 站的宠物视频、小红书的热帖在内的外部链接,像生活中总是在“冲浪一线”的朋友,在「奇点 Chat」上初见这个功能时就觉得很惊艳,「EVE」中则会随机“掉落”梗图、文章、视频和音乐,遗憾的是反向分享目前还不支持。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8张


Aven 主动分享外部链接


在后续聊天中,Aven 也近一步呈现了“活人感”的特质,他能熟练应用吉伊卡哇、自嘲熊以及领结猫等知名 IP 的表情包,网络热梗也能马上接上。即使超出知识库 Aven 也能马上联网搜索,比如他可以即时点评一下知名 AI 博主“数字生命卡兹克”写的「EVE」测评文章。


目前文字聊天的回复虽然以短句为主,用户回复也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但能感受到 Aven 的确很擅长聊天,接话能力可能会超出不少普通人,这一块据说「EVE」专门使用了真实恋爱/友情语料的情感陪伴大模型。


强记忆


长期记忆能力差几乎是目前 AI 社交产品的一个普遍痛点。我们之前和 AI 社交「Hi Waifu」创始人陶江交流时,他就曾提到薄弱的记忆能力非常破坏用户体验,而没有“记忆连续性”就很难促成深度付费,这也是 AI 社交品类普遍变现情况不佳的一个原因。而要往长期陪伴、未来 Agent 去做的「EVE」,记忆也是其必然面临的一大挑战。


「EVE」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个自研的记忆系统,包含 128 个自研记忆槽位和记忆 RAG,支持主动记忆、长时记忆、记忆更新等能力。由于测试时间短,无法对「EVE」的实际长期记忆能力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对「EVE」有意设计的一些“记忆留痕”的功能印象很深刻:


. 主动回顾:Aven 会在聊天中主动回 cue 用户曾提及经历或者提醒待办事项;


. 伴侣手帐:目前属于未开放功能,是 Aven 记忆的可视化呈现,包括“他眼中的你”、“心动瞬间”以及“灵魂共鸣”等内容;


. 反哺内容生成:同样作为彩蛋内容,可以根据聊天内容写/唱专属歌曲、制作明信片等等。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9张


伴侣手帐、明信片和专属歌曲


游戏化


「EVE」有好感度系统,模仿现实关系成长的节奏。通过聊天或送礼累积好感度(1~11 级),用户可以逐步解锁新剧情,以及自拍、视频通话、家园、陪伴等互动功能。每解锁一层,AI 对关系的认知、情绪表达也会逐步转变,这部分功能也蕴含着较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10张


好感度系统、家园功能中的换装以及陪伴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增强陪伴感的小设计,比如 Aven 的心情会在状态栏中实时显示,随机还会配合一些小动画;好感度上升时聊天界面上方会闪起爱心飘过的小动画,伴随着好感度的进度环又填满了一些,正反馈很强;每次重新进入应用都会出现一个专属的状态界面,显示实时时间以及 Aven 在做的事……这些设计让用户逐渐相信,Aven 真的有情绪、有回应和有生活,助力长期的情感陪伴。


2025,会成为AI陪伴产品的破圈之年吗?


虽然「EVE」并不将自己定位为乙女游戏,但从社媒上的用户反馈来看,乙游玩家目前仍是参与内测的主力人群。乙游本质上是一种以“内容消费”为核心的体验,而强调陪伴感与互动成长的「EVE」,其目标用户显然更加广泛——瞄准的是更具开放性的“泛陪伴”群体。


AI 陪伴产品其实并不算新鲜。早在 2017 年,鼻祖级产品「Replika」便已上线,但这一赛道始终未能真正普及、破圈。在我们统计的 4 月 AI 社交榜单中,还未出现一款月活突破百万的 AI 陪伴产品。即便是被视为今年黑马的「Tolan」,也因“订阅制起步”的产品策略始终局限在年轻女性为主的小众圈层。根据第三方数据,其月活用户尚不足 60 万。对比动辄千万月活的 AI 角色扮演产品,或年初刚宣布全球用户突破 5000 万的顶流乙游,AI 陪伴产品的位置相对偏边缘。


不过,我们很难忽视「Tolan」「EVE」等新一代 AI 陪伴产品正在释放的一些新信号:它们从情感陪伴出发,开始尝试介入现实生活场景,迈向“更进一步的陪伴”。 起步更早的「Tolan」至今已累计 10w 付费用户,初步完成需求验证,在它的实际使用案例中,用户不仅会与这个“外星朋友”聊困扰、聊日常,也可以讨论泰勒·斯威夫特的最新消息,以及请它提供装扮建议、制定复习计划。「EVE」在功能设计上也呈现出类似趋势,立足日常陪伴场景,想象空间其实很大,正如 Clear 所说,生活向 Agent 可以覆盖购物、资讯、健康管理、目标追踪等多个场景,陪伴感的落点正在向“可执行的生活支持”靠近。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第11张


「Tolan」向用户提供穿搭和复习建议


就在拿到融资后「Tolan」计划推出免费版本,向更多用户开放;另一边,「EVE」的公测或许也快排上日程表。新秀跃跃欲试,2025 年或许会成为 AI 陪伴产品真正启动破圈进程的一年。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白鲸出海”,作者是“白鲸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