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未来科技汽车对以下是2025年9月5日最新的汽车新闻与资讯摘要:一、新能源汽车动态比亚迪‌:8艘滚装船中已有7艘投入运营,1至11月销量不破万,下一家躺进“ICU”的车企是谁?但未回应2025年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的传闻。前8月累计销量约286.39万辆,同比增长23%。特斯拉‌:发布《宏图计划第四篇章》,提出由AI和机器人主导的“可持续富足”社会,Optimus人形机器人被定位为未来主力。文远知行‌:Robotaxi GXR在广州黄埔区开启24小时纯无人商业化运营,支持区域内任意点对点呼叫。二、新车发布与预售别克全新GL8陆尊‌:豪华新能源MPV上市,售价33.99万-39.99万元。帕里斯帝‌:开启预售,起售价29.38万元。吉利银河M9‌:1至11月销量不破万,下一家躺进“ICU”的车企是谁?全球预售启动,定位中大型轿车。三、行业合作与技术进展禾赛科技‌:连续两年为Motional Robotaxi提供激光雷达,单车搭载4颗传感器。日产进出口‌:在广州成立新公司,注册资本10亿,业务涵盖汽车零配件进出口及技术服务。四、其他热点捷达品牌‌:新合资公司计划四季度成立,引入地方投资。岚图汽车‌:8月交付13505辆,同比增长119%。更多详细内容可参考各品牌官方发布或拜读权威汽车媒体。

威马爆雷,高合爆雷,哪吒爆雷,极越爆雷……造车赛道为何白骨皑皑?众多车企缘何纷纷倒下?

但相比极越12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倒闭事件,其他车企甚至连倒闭的“流量”都不见得有多少,似乎成了车市中的小透明。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行业,没有一家车企能够高枕无忧。谁会成为下一个被边缘化、躺进“ICU”的车企?答案或许很快见分晓。

来看行业相关数据:

汽车行业利润率大降,从2022 年平均单车利润 2 万,到2023 年 1.7 万,至2024 年前三季度缩至 1.5 万;

销量榜单的门槛持续提高,今年11 月新势力销量榜总体各排名数据升 2 千至 2 万,前三门槛从 2 万提至 4 万,前五从 1.8 万提至 3 万,销量好的越来越好;

汽车行业倒声一片,2023 年超 2540 家 4S 店倒闭,数量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又新增近 2000 家闭店,仅 35.4%经销商盈利,13.8%不亏不赚,50.8%亏损,足以见得汽车终端销售市场之困窘。

从以上三点数据,可以说目前汽车市场,两边倒的态势,两极分化愈发严重,进入淘汰赛阶段,谁在红海中裸泳一看便知。

一起来看看今年1至11月销量不破万,下一家或将躺进了“ICU”的车企会是谁?

极星::从“金汤匙”到“困境挣扎”

当极越站在舆论风口时,另外两家以“极”字打头的车企——极星与极石也被波及。

极星,这个 2017 年诞生的独立电动高性能品牌,试图复刻特斯拉的成功路径,先打造品牌调性,再向中低端市场渗透,然而这样“烧钱”的举动,并不是谁都和马斯克一样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丰富资金周转的。

今年上半年,极星中国终端销量仅 1612 辆,月均不足 300 台,其高定价、营销不好、低销量的困境显而易见,“烧钱”之举有目共睹。

以致于在2024 年 2 月 1 日,沃尔沃停止供资并转让股权给吉利,极星由吉利、沃尔沃共同支持变为吉利独自支撑。

就这样曾含着“金汤匙”的极星,目前沦落地今年11月的广州车展也“没脸来”,12月也是爆料出刹车召回等事件,处境艰难,颇有垂死挣扎之态,也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准入局者”敲响了警钟。

极石:跨界新势力薄弱的存在感

再看从石头扫地机起家的极石汽车,成立不到4年的造车“新秀”,虽有魏桥创业集团、北京汽车制造厂和洛轲智能撑腰,却仍显存在感微弱。

今年 11 月其销量 650 辆,同比上涨322%;前11个月,极石累计交付了4127辆,同比暴涨1726%。看起来还不错的增长数据,只能说明它的基数低,并不能掩盖总体销量过低的事实。

在国内市场竞争力不足,便将目光转向中东地区。

自 2021 年创立至今,极石汽车已完成 7 轮融资,推出 29.99 万元且具备独特设计的极石 01,然而其单薄的产品线、偏高的定价,以及创始人的减持股行为,使得该品牌难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合创:背靠巨头仍折翼,销量持续低迷

同样,合创汽车虽背靠珠江投管与广汽集团两大巨头,却始终不瘟不火,最终在今年7月走到绝境,步入高合后尘,令人扼腕叹息。

裁员、欠薪、高管离职等问题在合创轮番上演,背后根源皆为销量低迷。2022 至 2023 年,其年销量约 18000 辆,而 2024 年 1 - 10 月累计销量不足 4388 辆,10 月销量更是低于 110 辆,内忧外患的合创急需脱困之法。

飞凡:高端之梦破碎的无奈结局

飞凡冲击高端市场短短三年,便最终以失败收场了,背后缘由纷繁复杂,但主要还是产品和管理的内忧外患。

其中2022 年其因续航虚标被拉横幅,致使口碑崩塌,这对纯电品牌而言是致命一击,以致后面不管再怎么努力,都是杯水车薪,销量始终不见起色。保持在3位数。

还有,其换电站布局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寥寥无几,难以形成竞争力。

飞凡本是上汽为 20 - 30 万元新能源市场打造的高端品牌,与定位 30 万元以上的智己互补,然而市场内卷,智己下探至 20 万元区间,二者定位重叠,同门相争,上汽显然不会让这种事发生,所以必须做出抉择。

加上飞凡销量惨淡,三年总销量未超 3 万辆,新车型 R7 和 F7 也未成功,品牌独立性备受质疑。

所以随着智己 LS6 和 L6 热销,飞凡自然逐渐被沦为弃子,结局仿佛早已注定。

在竞争激烈的 20 万元级新能源市场中,特斯拉、、智己 LS6、阿维塔 07 等新车型激战正酣,飞凡 RC7 若想突破,需在产品力和价格上有所作为,挑战巨大。

目前飞凡融入荣威,结合飞凡的舒适技术和荣威的DMH 混动技术,或许能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只是前途未卜。

睿蓝: “车圈瑞幸” 步子迈大了

睿蓝汽车,自诩“车圈瑞幸”,虽曾有吉利、力帆撑腰,手握“AI+换电+增程”三箭齐发,产品售价不足 10 万,看似诱人,实则营销与产品力欠佳,全国市场反响平平,月销不过千,换电布局也主要在重庆一隅。

2022年1月诞生的睿蓝,有吉利、力帆撑腰,看似起点颇高。吉利是国产车企翘楚,力帆也曾辉煌一时,照理说睿蓝应能占尽先机,含着金钥匙出生。

实际是吉利家大业大、子女众多,力帆自身难保,睿蓝这个“干儿子”处于爹不疼娘不爱的尴尬境地,这也为其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睿蓝定位模糊,B 端 C 端皆未做好,轿车、SUV、MPV 乃至物流车、轻卡均有涉足,却不知贪多嚼不烂;换电却无其雄厚实力,换电模式烧钱,蔚来尚在亏损,睿蓝更是力不从心;技术储备薄弱,低价策略难行;品牌影响力微弱,价格战难赢市场,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可靠性、售后服务信心不足。

如今睿蓝处境艰难,作为吉利与力帆合资品牌,几近销声匿迹。11 月销量仅 794 辆,同比锐减 50%;前 11 个月交付 8433 辆,同比下滑 31%,情况惨不忍睹。

事实上,自从今年2月吉利宣布不再持有睿蓝股份之后,睿蓝就坐实了弃子的身份,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电动EV:

此外,还有创维、远航、一汽吉林等运营不佳的车企尚未提及,待明年行业决战之际,或许存活的企业还会锐减。

当下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没有一家车企能够高枕无忧。极星、极石、合创、飞凡、睿蓝等车企,无论能否逆袭,已失的车主信任都难以重拾,逐渐被市场遗忘恐成定局。

未来究竟几家车企能留在牌桌?何小鹏表示只会剩下7~8家,雷军更是直言只有5家存活。更现实的问题是,谁会成为下一个被边缘化、躺进“ICU”的车企?答案或许很快见分晓。

新势力与新能源虽有较大发展机遇,却也不能忽视其中暗含的隐忧。

淘汰赛必然残酷,但通向的是更稳定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