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通过的稳定币法案虽在表决中遭遇党派分歧,但最终体现出稳定币已成为美国不可回避的金融工具。蔡全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法律突破,更是一场制度与利益的政治博弈”,共和党借助特朗普的影响力推动法案通过,同时借机削弱美联储权力,巩固自己在新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 蔡全特别指出,以特朗普与马斯克等为代表的“新贵”势力已对“老钱”体系发起挑战。这些“新贵”在稳定币法案背后通过游说等方式争取政策支持,“老钱”虽花费巨资施压,但已无法阻挡技术对传统权力结构的重塑。 在分析美国加密市场的未来趋势时,蔡全预测,“百币齐发”的局面即将到来,稳定币将对现有支付、结算体系产生颠覆性影响。他认为,稳定币不仅将改变世界的交易结构,甚至可能对某些国家的主权货币构成威胁。 “这是继互联网之后,全球生产关系与价值关系的又一次深层次重构。”蔡全表示,美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接纳不仅是对市场的认可,更是试图通过数字资产巩固美元霸权的战略体现。 相较之下,蔡全对香港加密市场发展给出了“积极但保守”的评价。而保守并不意味着封闭,他认为,香港态度积极、反应迅速,同时在执行层面维持审慎态度,能够为人民币“走出去”探索出更为稳妥的制度路径。 蔡全强调,若能依托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储备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出具备流动性与合规性的人民币稳定币产品,将有力推动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中的占比上升,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 “香港提出以离岸人民币作为稳定币储备,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环,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参与全球价值流通体系提供了全新通道。”在蔡全看来,当前香港以港币主导本地支付体系,而港币与美元高度挂钩。在此格局下,发展基于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稳定币,不仅可以为区域贸易和跨境支付提供替代选择,也将逐步削弱美元在亚太地区的结算主导地位。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稳定币不是法定货币,对其监管的必要性和严格性应远高于普通投资品。 谈及监管框架,蔡全指出,美国当前对加密资产的监管正在经历“权力再分配”。法案确立了商品与证券的监管边界,由证监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分别负责。但在政治层面,消费者保护条款成为分歧焦点。“民主党虽反对政商勾结,但最终未能阻止特朗普方面维持对相关条款的把控。这一结果对行业合规化有推动,但同时也暴露出监管体系与市场利益之间的张力”。 蔡全强调,“区块链技术确实重塑了生产关系,但其最终要服从政治权力和法律合规的框架。科技无法替代制度,更不能逃避对人性弱点的约束。” 对于香港近期推出的稳定币监管条例,蔡全认为,香港不同于美国的灵活务实,更注重形式合规。建议香港加强制度协调,避免多头监管冲突,同时在监管机制中引入更多市场反馈机制。“过度谨慎可能导致业务无法落地。”蔡全直言。 “离岸人民币作为香港稳定币资产的锚定基础,意义重大,不应被简单理解为象征动作。”蔡全呼吁,中国应当“跳出金融对金融的打法”,从产业角度谋划布局。 “内地与香港拥有丰富的实物资产,应将其作为底层锚定资产,推动产业与金融结合,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数字金融体系。”蔡全建议,以“实物+数据+法律”三位一体的合规结构,重塑金融体系的底座。 蔡全还特别提到了建议发展RWA类资产(真实世界资产),并配套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确保规范运行与国际兼容。 “目前,国内多个地方政府已着手建立数据管理局,筹备数据交易所。这将成为未来稳定币或数字资产定价与发行的关键底层支撑。”蔡全指出,农业、贵金属、能源等实物类数据,以及原材料加工和芯片监控等环节的数据溯源技术,将使资产数字化获得真实依据,为国际交易与资产证券化铺平道路。 在蔡全眼中,稳定币不仅是数字货币的一种形式,更是大国博弈的金融武器。专访过程中,蔡全不断强调,任何技术变革的背后,都是政治权力与金融资本的重新配置。对于中国而言,唯有跳出“跟随美国制定规则”的思维定势,走出一条产业与制度融合的特色路径,方能在新一轮全球金融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记者 颜凌康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