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武器发展历程
一、基础研究阶段(1960s-1980s)
1964年启动“640工程”:中国将激光武器纳入洲际导弹反导系统研发,早期研究聚焦于红宝石激光器,10米距离可击穿80毫米铝靶。

1970年代突破:研制出震荡-放大型激光系统,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为后续高能激光技术奠定基础。
二、技术攻关阶段(1980s-2000s)
“863计划”推动:1986年建成“神光Ⅰ号”超级激光装置(1万亿瓦),1994年“神光Ⅱ号”功率提升至8万亿瓦,重点突破反卫星技术。
2006年实战验证:中国首次用地面激光设备致盲美国侦察卫星,标志反卫星能力成熟。
三、实战化应用阶段(2010s-2025s)
反无人机系统
2015年“寂静狩猎者”:30千瓦级低空激光防空系统出口沙特,2017年实战击落无人机,创全球首次激光武器实战记录。
2025年LY-1舰载系统:300千瓦功率,5秒内拦截10公里外无人机群,单次成本1美元。
战略级突破
兆瓦级反导系统:青海湖基地部署的激光武器可致盲1500公里轨道卫星,拦截弹道导弹再入体。
固态激光技术:KBBF晶体技术使50千瓦模块体积仅为美国1/3,能量转换效率提升30%。
四、技术代差优势
功率领先:LY-1系统300千瓦功率远超美国HELIOS(60千瓦),射程达20公里。
全产业链自主:从硒镓钡晶体到整机系统实现国产化,2025年激光转换效率突破30%。
中国激光武器从理论探索到实战部署仅用60余年,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实战验证”路径,已形成对传统武器的代际优势。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