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未来科技是交换机领域主要厂商及产品分类的梳理:一、头部厂商市场表现思科:2025年Q1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份额31.1%(营收36亿美元),长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但市场份额同比下滑24%。Arista:2024年Q3市场份额13.6%,数据中心交换机收入占比超90%,同比增长18%。华为:中国市场数据中心交换机连续9年第一(31.6%份额),全球市场份额9.7%,2025年推出128×800G液冷盒式交换机。HPE:非数据中心交换机占比84.6%,2024年Q3市场份额5.3%,但收入同比下降36.4%。新华三:中国整体市占率32.4%,数据中心份额29%,2025年推出800G CPO硅光交换机。二、交换机分类体系(一)按应用场景划分园区交换机:部署于企业办公网络,支持VLAN划分和QoS管理。数据中心交换机:支持高密度端口(如800G/1.6T)、低延迟,CPO技术加速应用。(二)按网络层次划分接入交换机:连接终端设备,端口速率多为千兆/万兆。汇聚交换机:实现流量聚合,支持三层路由功能。核心交换机:背板带宽超1Tbps,如华为128×800G交换机。(三)按管理类型划分无管理型交换机:即插即用,适用于小型网络。Web管理型交换机:支持图形化配置界面。全管理交换机:支持CLI/SNMP协议,如HPE 1920S系列。(四)按技术参数划分速率:百兆/千兆/万兆/多速率(如锐捷200G/400G产品)。架构:盒式(如工业富联GB200机柜)、框式(支持模块化扩展)。网络层级:二层(基于MAC地址转发)、三层(支持IP路由)。三、技术趋势CPO技术:锐捷网络推出全球首款CPO数据中心交换机,光模块厂商加速布局。液冷散热:华为、工业富联推出液冷交换机适配高密度算力集群。高速率升级:800G交换机需求爆发,1.6T技术进入储备阶段。
近期,充电宝危机事件愈演愈烈,多方受损下,最大赢家竟是日本全球著名巨头!
本次充电宝危机从6月上旬开始,北京多所高校禁用罗马仕充电宝,该事件直接冲上热搜,成为网友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6月14日,罗马仕官方发表声明,称正与北京市教委等相关部门沟通,并认为“相关信息在传播中产生偏差,导致公众产生误解。”。
然而仅仅两天后就被“打脸”,6月16日,罗马仕通过深圳市监局发布召回计划,从即日起,召回2023年6月5日-2024年7月31日期间制造的3个型号,共计491745台充电宝产品。
6月20日,另一家国产充电宝巨头安克创新——其充电宝产品曾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公开场合使用而,发布召回声明,称部分批次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启动对7个型号共计超71万件产品的召回。安克创新海外业务营收超过国内,与此同时,其在海外也启动大规模召回问题产品的行动。
6月26日,民航局突发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至此,本次充电宝信任危机已演变成全民热议的社会事件,并关乎民众出行安全。
问题出在哪里?
从罗马仕和安克创新的召回公告中,均将召回产品的问题核心直指电芯,安克创新在公告中称:
“因我们近期发现部分基础款移动产品所使用的行业通用电芯来料批次原因,极少数产品长期使用时可能隔膜绝缘失效,存在导致产品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可以看到,部分批次充电宝中用的电芯,里面隔膜材料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绝缘失效——这样电芯内部正负极材料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发热甚至爆炸。许多报道认为,该隔膜材料的替换或许与不断压缩的成本需求直接相关。
虽然罗马仕和安克创新的公告中,并未指出这些电芯来自哪家供应商。但随着多家媒体的持续跟进、和挖掘,发现这些电芯均来自同一家厂商——安普瑞斯。
安普瑞斯是2014年由美国Amprius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当前是国内充电宝领域软包电池的第一大供应商,除了罗马仕和安克创新外,安普瑞斯的客户涵盖小米、绿联、倍思等市场上知名的充电宝品牌,是头部企业最常用的电芯供应商。据无锡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显示,自2016年10月正式投产至2023年7月,安普瑞斯累计生产数量已突破1亿只。
目前,安普瑞斯、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多家企业的充电宝相关3C认证已被暂停或撤销。
本次事件对国产充电宝产业影响深远,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多家企业为处理该事件的召回行动,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甚至有消息称罗马仕内部通知员工全面停工停产,员工工资只发到6月份,引发“倒闭”担忧,罗马仕官方在7月3日晚连夜辟谣“没有倒闭”。
显然,这场充电宝危机,充电宝企业、电芯企业安普瑞斯是最大“输家”,谁是赢家?
事发后,安克创新就更换了电芯供应商,换成另一家电芯头部企业ATL(集团),新闻稿介绍,安克创新已向ATL下了4500万片电芯的大单。
于是,ATL在这场充电宝危机中直接躺赢,“天降”大单,成为最大赢家。而ATL背后,就是日本全球著名电子元件厂商、传感器巨头——。此外,ATL的创始人就是如今中国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CATL的曾毓群。
TDK、ATL、CATL宁德时代是什么关系?
赢家ATL,日本传感器巨头TDK全资子公司,创始人竟是宁德时代曾毓群!TDK曾是宁德时代大股东!
ATL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锂电池企业,ATL是Amperex chnology Limited的缩写,中文名称就叫新能源有限公司。
当前,ATL 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供应商,为苹果、华为、OPPO、ViVo、小米等厂商提供电池。
ATL是全球综合电子元件厂商、传感器巨头TDK的全资子公司。TDK旗下拥有能源应用产品、磁性应用产品、传感器应用产品、被动元件应用产品及其他等5大板块业务,ATL从事的锂电池业务即属于能源应用产品板块。 据TDK 2024财年报告显示,能源应用产品是TDK营收最大板块,占比达53.4%,被动元件占比25.4%,磁性应用产品占比10.1%,从2015年开始发力的新兴业务——传感器应用产品增速迅猛,营收占比已达8.6%。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是TDK营收最大的地区,2024财年营收占比达54.1%,多年来中国地区营收占比均超过50%。2024财年TDK营收22048亿日元(约合1094亿人民币)。
一段较少人知道的历史是,ATL的创始人就是如今宁德时代CATL的曾毓群等人,或者说,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梁少康等均来自TDK。早期,TDK一度持有宁德时代15%股份,是宁德时代大股东。
TDK、ATL、CATL宁德时代又是什么关系?
TDK以磁性材料起家,旗下子公司香港新科实业(简称SAE),主营业务是存储器磁头及相关磁性材料,是世界最大的独立读写磁头供应商。
1999年,时任TDK-SAE CEO的梁少康,在向公司提交的锂电池方案被否决后,决定自主创业,在香港成立ATL公司。
与梁少康一起创业的还有曾毓群和陈棠华,三人均是香港新科实业有限公司SAE的高管,其中曾毓群任研发总监,梁少康是执行总裁(CEO),陈棠华是曾毓群的直属上司。他们均看好锂电池的发展前景。
▲曾毓群(图源:晴报) 经历多次技术攻关后,曾毓群成功解决了锂电池的鼓气问题,ATL实现了锂电池的量产,并借着移动电话普及之势乘风而上,迅速占领了手机电池市场,并且在后来成为了苹果的供应商。
在2001-2003年期间,ATL得到快速发展,锂电池出货量达到百万颗量级,快速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为此ATL引入了过多的风险投资,导致曾毓群、梁少康等创始团队持股比例很少。 以致在2005年6月,曾毓群三人的老东家TDK以1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ATL 100%的股权,ATL成为TDK的全资子公司。
从此ATL就成为了一家由中国人创办、中国人实际控制,由日资控股的公司,一直到现在。
时间来到2008年,因看准动力电池的发展,曾毓群等ATL管理层决定在内部成立动力电池团队,推动车载动力电池及动力系统的研发工作。同时一起推动这个策略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黄世霖,黄世霖也是ATL的元老之一,在ATL曾任研发副总,后在CATL担任CEO、副董事长。
后来,曾毓群等ATL高层离开ATL创立CATL宁德时代,有两个传说版本:
一个版本是宝马集团在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寻找电池供应商时,注意到了苹果在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ATL,但是ATL的母公司TDK不愿意投资动力电池,拒绝了宝马的合作请求。因此,曾毓群做出了像当年梁少康一样的决定:自主创业,建立CATL。
另一个版本是2011年,新能源客车市场规模已经初现端倪。由于国家法规限制,外商独资企业无法生产动力电池,而ATL是100%的外资企业,不可能生产动力电池,于是曾毓群与黄世霖决定再进一步,将动力电池团队从ATL完全独立出去,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这就是CATL。
无论哪个原因促使曾毓群做出这个决定,最终宁德时代CATL,一代“宁王”,在2011 年12 月于曾毓群的家乡宁德成立。
宁德时代的英文名称为: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简称CATL,充满着ATL的烙印。
在2012~2015年间,TDK旗下子公司ATL一直持有CATL的15%股权,直到2015年10月,ATL将这些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宁波联创(中资),从此ATL与CATL成为两家完全独立的公司,宁德时代与TDK也再无关系。 从宁德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充满了日本电子和传感器巨头TDK的身影。
磁头、电池、传感器,日本制造业90岁“老人”TDK
日本TDK诞生于1935年,今年2025年,刚刚好90岁高龄,是日本制造业不断革新发展的代表性企业。 TDK最早做磁性材料“铁氧体”起家,是该材料的发明企业。铁氧体在收音机和显像管电视中有重要作用,能显著较少噪音,提高清晰度。
▲TDK发展历程(来源:TDK官网)
以铁氧体材料为核心,TDK发展出最早的业务——被动元件业务,目前TDK提供陶瓷、电解铝器、器以及磁性元件、高频元件、压电元件、保护器件等广泛的被动元件,是全球主要被动元件厂商之一。
▲TDK被动元件产品及旗下子公司
以磁性材料切入,1980年代,TDK成为全球磁存储巨头,TDK的磁带是当时最好的磁带品牌之一,是索尼Walkman小型录音机的最佳伴侣,我想许多80、90年代的小伙伴对这个产品并不陌生吧?
这一时期,TDK在磁存储领域并购、扩张,宁德时代创始人的老东家——香港新科集团,如今全球最大的独立读写磁头供应商,就是在1986年纳入TDK旗下。
▲TDK磁性产品及旗下子公司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录音机、录像带都销声匿迹了,那么TDK干嘛去了呢?
TDK三个字拆分开来,就是Tokyo(东京)、Denki()和Kagaku(化学)。化学,意味着TDK精通材料科学,并且与电相关,于是TDK的战略发展就很清晰了。 2000年左右,TDK押注新能源应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TDK收购了宁德时代创始人们创立的ATL,如上文所述,目前能源应用产品已是TDK最大业务板块。
▲TDK能源应用产品及旗下子公司
同样的,传感器的精密感知,非常依赖于上游的材料特性,而材料,是TDK的强项——日本在材料科技上是强的离谱。 2015年,TDK认为时代已经到来,而传感器是最重要的基础器件之一,传感器业务被TDK定位为电池等能源应用产品之后的支柱。 选定赛道后,大规模的收购、并购,以增强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技术储备,拿到“入场券”,是TDK的企业战略。 2015年后,TDK复制在磁存储领域、电池领域的成功并购策略,以自身TDK传感器业务为基础,在全球大规模并购传感器企业。
▲TDK传感器产品及旗下子公司
从TDK的传感器应用产品介绍中,我们看到了德国Micro、法国Tronics、比利时ICsense、美国(应美盛)等多个分布全球各地的传感器品牌,这些品牌都是TDK这些年在扩展传感器业务中,并购而来的,TDK的传感器并购之路是怎么走的? 全球并购,TDK传感器业务日渐壮大
2015年,TDK意识到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潜力,发力传感器业务。 2015年12月,TDK以2.1亿美元收购瑞士企业Micronas,开启了TDK在全球传感器领域买买买的旅程。 瑞士Micronas成立于1989年,主要为汽车和工业应用开发传感器解决方案,用于各种器。 1993年,Micronas成为全球第一家将霍尔传感器,集成到成像传感器CMOS技术中的公司。这让Micronas在行业里遥遥领先,其向汽车和工业市场交付了超过60亿个霍尔传感器。 同时,凭借TDK在磁材料和磁传感器的固有优势,二者结合在一起,发挥乘积效应,成为感应控制的最佳拍档。
2016年6月,TDK以约5130万美元,收购法国制造商Tronics进入到温度、压力、磁性等类传感器,同时也进入人体体外诊断与测序分析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 这次收购,让TDK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惯性传感器市场。而持有Tronics公司21%股权的另外一个公司,则是一条军火商大鲨鱼。法国航空零部件供应商泰雷兹航电部门的Thales Avionics公司,这次并购没有动泰雷兹手里的奶酪,后者期望保持股份不变。这些传感器对于军机或者导弹的导航,至关重要。
寻求更大话语权,TDK从华为手中夺过MEMS惯性传感器龙头应美盛InvenSense
连续两年的收购,彰显了TDK在传感器领域的扩张战略。而它更大的野心,则在于手机。
2016年底,TDK以13亿美元收购MEMS传感器应美盛InvenSense,后者年收入为2.6亿美元。InvenSense是华尔街宠儿,也是苹果陀螺仪供应商MEMS传感器。这种用MEMS陀螺仪,也是增强现实AR或者可穿戴头盔的关键体感感测器。
这次并购,中国电子集团和华为,都有过竞购的传闻,而且出价更高,在20亿美金左右。考虑到InvenSense当时市值约10亿美元,中国买家不可不谓大方。但可惜都未能成功。
收购应美盛让TDK从,进军到利润更加丰厚的零部件。这是日本制造商在产业链上下进行战略性滑移卡位的典型缩影。就像一个突然点亮的路灯,人们可以从这里看到雄心勃勃的急行军队伍的面孔,TDK正在进一步扩展在手机零部件的位置。
手机里有很多被动元器件,例如多层电容,这是日本的天下。TDK曾经在2008年以19亿美元收购了德国爱普科斯EPCOS,就是为了跟村田一较高下。
而EPCOS则是与的合资公司,生产电容之类。几乎所有的电气和电子产品都需要用到电子元件,一辆汽车可能会使用多达10000个这类元件;高端的中内置约800~1000个多层陶瓷电容器,这类产品的小型化需求近乎变态。
可以想象笔记本、电力机车中,到处都是这些繁忙的0.1毫米身型的微粒在工作。这类小玩意,看着很小很烦,但制造难度相当高。这是日本最拿手的行业。TDK将营收占公司总营收三分之一的被动组件业务,与 Epcos合并,成为新公司。
如果说这些布局,代表了过去制造业的策略;那么收购应美盛,则是TDK大胆地优选供应链的层级,前探一步,寻找更大的话语权。
并购应美盛之后,TDK将竞争对象扩展到MEMS传感器的老牌企业:意法STMicroelectronics NV和 Sensortech等。InvenSense可是全球前20大MEMS企业中唯一一家完全以MEMS器件为主业的企业。
并购应美盛后入局中高端MEMS传感器赛道后一年,2017年,TDK又并购了总部位于比利时鲁汶的ICSense。
ICsense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公司,专攻开发与供应,以及客制化IC设计服务。ICsense还拥有欧洲规模最大的无晶圆厂(Fab-independent)设计团队,核心专业能力包括传感器与MEMS介接(Interfacing)、IC设计、电源与电池管理等,为汽车、医疗、工业与消费性市场研发并提供客制化的ASIC解决方案。
为什么TDK要为了传感器业务收购一家ASIC芯片设计公司?
一颗MEMS传感器主要由MEMS芯片、ASIC芯片及基板、封装材料等构成,MEMS芯片和ASIC芯片是一个MEMS传感器中技术和价值含量最高的部分。
MEMS芯片——用来感知,即相当于敏感元件;以及ASIC芯片——用来处理信号,即转换与变换元件。
▲MEMS声学传感器构造图(来自歌尔微招股书) ASIC芯片会先读取MEMS芯片所侦测到的数值,接着处理讯号,为传感器产品执行重要程序,甚至也可以应用于非传感器产品。 而ICsense向来是磁传感器的ASIC主要供货商,因此成为TDK在MEMS传感器版图上的重要并购标的。
结语
本次充电宝危机,波及了整个中国充电宝行业,甚至民航局强制要求只有3C认证的充电宝才被允许携带登机,意味着新一轮产业升级、洗牌的开始。
罗马仕、安克创新、安普瑞斯等直接当事者,成为本次充电宝危机最大的“输家”,随着调查的深入,接下来或许会有更多使用安普瑞斯问题批次电芯的充电宝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召回。
显然,ATL等合规电芯企业躺赢,成为本次充电宝事件的直接受益者,在ATL背后,我们窥视到了一位全球电子元件、传感器王者——TDK。
ATL所属的能源应用产品板块是TDK最大业务,而中国地区是TDK最大营收来源地,受充电宝危机影响,多家充电宝企业将转向ATL采购电芯,TDK 2025年营收或能再冲新高。
包括ATL、应美盛等公司,均是TDK在多年业务发展过程中,并购来的企业和品牌,从本文对TDK业务尤其是其在传感器产业并购之路的探讨,我们看到了一家90年历史的日本企业不断革新的发展之路。
企业的发展如人的成长一样,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
知识自动化《林雪萍 | 谁在收购满天繁星?(万字长文)》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