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国际合作在2025年呈现多维度推进态势,但全球协同仍面临治理碎片化、价值冲突等挑战。以下是关键进展与现存问题分析:


一、多边治理框架建设

AI伦理治理的国际合作进展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性倡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为193个成员国提供伦理原则框架,强调“以人为本”和“技术普惠”


。2025年联合国秘书长人工智能问题高级别咨询机构推动的《全球AI治理路线图》进入实施阶段,重点解决军事AI和深度伪造技术风险‌。


区域合作机制深化‌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通过三级风险分类监管体系,其经验正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向亚太地区推广‌。中国与东盟在智慧城市、工业AI领域建立联合伦理审查委员会,共享治理案例库‌。

二、技术标准与行业协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发布《AI系统透明度评估指南》,要求高风险AI系统提供决策逻辑的可视化报告‌。IEEE推动的“伦理嵌入设计”标准已被全球47%的AI企业采用‌。


跨国企业联盟‌

由中美欧头部科技公司组成的“全球AI治理联盟”建立模型备案共享平台,实现生成式AI内容溯源技术互通‌。


三、双边合作突破


中法2024年联合声明明确建立AI治理对话机制,2025年将共同主办“AI安全与伦理”国际峰会,重点讨论数据主权与算法透明度议题‌。中美通过“AI风险管控工作组”在自动驾驶领域达成事故责任认定协议‌。


四、现存挑战


治理理念分歧‌

欧盟主张“预防性监管”,中国强调“发展导向型治理”,美国则倾向“行业自律”,导致跨境数据流动规则难以统一‌。


执行能力失衡‌

全球南方国家仅12%具备AI伦理审查技术能力,非洲联盟2025年报告显示其成员国AI治理预算不足欧盟的1/50‌。


军事AI竞争加剧‌

北约2025年启动“AI武器化风险评估计划”,但中俄主导的《禁止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公约》谈判陷入僵局‌。


当前国际合作正从原则共识转向实操落地,但需解决技术垄断与地缘政治对治理进程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