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未来科技是交换机领域主要厂商及产品分类的梳理:一、头部厂商市场表现思科‌:2025年Q1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份额31.1%(营收36亿美元),长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但市场份额同比下滑24%。Arista‌:2024年Q3市场份额13.6%,数据中心交换机收入占比超90%,同比增长18%。华为‌:中国市场数据中心交换机连续9年第一(31.6%份额),全球市场份额9.7%,2025年推出128×800G液冷盒式交换机。HPE‌:非数据中心交换机占比84.6%,2024年Q3市场份额5.3%,但收入同比下降36.4%。新华三‌:中国整体市占率32.4%,数据中心份额29%,2025年推出800G CPO硅光交换机。二、交换机分类体系(一)按应用场景划分园区交换机‌:部署于企业办公网络,支持VLAN划分和QoS管理。数据中心交换机‌:支持高密度端口(如800G/1.6T)、低延迟,CPO技术加速应用。(二)按网络层次划分接入交换机‌:连接终端设备,端口速率多为千兆/万兆。汇聚交换机‌:实现流量聚合,支持三层路由功能。核心交换机‌:背板带宽超1Tbps,如华为128×800G交换机。(三)按管理类型划分无管理型交换机‌:即插即用,适用于小型网络。Web管理型交换机‌:支持图形化配置界面。全管理交换机‌:支持CLI/SNMP协议,如HPE 1920S系列。(四)按技术参数划分速率‌:百兆/千兆/万兆/多速率(如锐捷200G/400G产品)。架构‌:盒式(如工业富联GB200机柜)、框式(支持模块化扩展)。网络层级‌:二层(基于MAC地址转发)、三层(支持IP路由)。三、技术趋势CPO技术‌:锐捷网络推出全球首款CPO数据中心交换机,光模块厂商加速布局。液冷散热‌:华为、工业富联推出液冷交换机适配高密度算力集群。高速率升级‌:800G交换机需求爆发,1.6T技术进入储备阶段。

  在中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全国、全社会进一步深度数字化的时候,美国悄悄地进入了“新时代”。

  新硬件时代,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

  这里所说的新硬件,不是主板、显示器、键盘这些计算机硬件,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造事物。

中国还在“互联网+”,美国已悄悄进入“新硬件时代”!发人深省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引领着“新硬件时代”是那些极客和创客(GEEK & MAKER),大公司充其量不过是“买手”和“推手”。

中国还在“互联网+”,美国已悄悄进入“新硬件时代”!发人深省  第2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它们看到一个好东西,眼馋手痒,花小钱把创客团队和“硬蛋”买下来,慢慢孵化,一旦养大了,动辄就会撬动百亿级的市场。

  那么这些极客和创客(GEEK & MAKER)在哪?

  1/3在大学里,1/3在自家车库里,还有1/3在孵化器里。

  美国的孵化器与我国目前孵化器有巨大差别。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搞的孵化器,往往是划一个园区,建一些办公楼,分给创业者几间办公室,不收房租,但是要交物业费,设立一个注册柜台和一些咨询柜台,说白了,就是“房东”。

  那美国硅谷的孵化器是什么样子呢?

  走进一个叫LIME LAB的孵化器,那里更像一家大学实习工厂,里边有各种机床和工作台,还有3D打印等各种先进设备。

  

  极客和创客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开发自己的东西,需要的原材料都从孵化器里要,设计的从原型到最后包装完毕的样品,都在这个工厂里完成。

  这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如炒菜、纽扣大小的测量排卵期的侧脸器,十个螺旋桨的飞行器,等等。

  很多东西都很丑、很笨、很没有商业价值。但是由于创客们为这些产品快速迭代,可能明天看到的就是很酷、很灵、很有商业价值的东西。

  孵化器给每个创业者一定的资金支持,如5万美元,花光了,如果产品好,还可以再要钱。像这样的孵化器,硅谷里到处都是。

  那么孵化器赚什么钱?

  孵化器其实就是提供产品实现条件的VC风投!

  由于投资早期,每个项目上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一旦1/10的硬蛋被孵化出来,产生B轮的投资价值,成本全收回来了。

  目前,北京和深圳也有这样的孵化器,但是很不完善也不成气候,当然VC和PE也不会关注。

  中国的VC和PE在干什么?他们在狂热地追寻“互联网+”。

  客观上讲,互联网+确实是中国非常需要的,我们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业不够发达,用互联网的工具改造一下很有必要。

  但是这“互联网+的抛物线一定有达到峰顶的时候,也许是2年,也许是3年。

  那些后来者,会不会像A股6000点的狂热股民一样,兴奋地冲进互联网的世界,然后大潮突然退去,不得已面对被夹住的悲催结局?慢一步,“互联网+”就可能变成“互联网鼠夹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一个规律:“数一数二,不三不四”。由于互联网的“超级马太效应”,一个细分市场,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存在的价值,第三名以后的土地上,将寸草不生,商业营养严重缺乏。

  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心。举个例子:在互联网服务业至少有100000个APP(应用程序),大家都在争抢市场份额。假如服务业有500个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留下2名幸存者,幸存者的数量刚好1000名。这就意味着要有99000个APP被淘汰出局,一点痕迹都不留。

  中国的互联网热无疑是由BAT(百度、阿里、腾讯)带动的。如果在2012年企业家投资“互联网+”,这个企业家一定赚得盆满钵满,但是2015年投资“互联网+”?或许只能祝你好运了。

  BAT的关注焦点已经不全是“互联网+”了。阿里收购了很多硬件型的公司,据说准备搞汽车,一种全新的、的、的电动车。

  今后我们1/3的办公活动会在汽车上完成。

  百度在搞中国大脑、百度眼、神灯、翻译机;腾讯在构建基础架构,同时上马与微信支付配套的新POS机。

  他们已经像股市中的机构投资者一样,悄悄出货。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有那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们,是否在“互联网+”的狂热中冷静一下?

  放眼2-3年后的未来,那里有一个“新硬件时代”在悄悄来临。这个时代更适合制造业实业家的口味和习惯,更渴望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