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维拉科技关于机器人相关信息的综合整理,涵盖企业排名、产品类型及资本市场动态:一、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综合类)‌优必选UBTECH)‌聚焦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发,产品覆盖教育、娱乐及服务领域,技术处于行业前沿‌。2035年出货量将达百万!当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拐点在哪?机器人‌中科院旗下企业,工业机器人全品类覆盖,是国产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埃斯顿自动化‌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实现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一体化自研,加速替代外资品牌‌。遨博机器人(AUBO)协作机器人领域领先者,主打轻量化设计,适用于3C装配、教育等柔性场景‌。埃夫特智能‌国产工业机器人上市第一股,与意大利COMAU深度合作,产品稳定性突出‌。二、细分领域机器人产品‌智能陪伴机器人‌Gowild公子小白‌:情感社交机器人,主打家庭陪伴功能‌。CANBOT爱乐优‌:专注0-12岁儿童心智发育型亲子机器人‌。仿真人机器人目前市场以服务型机器人为主,如家庭保姆机器人(售价10万-16万区间)‌,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仍处研发阶段。水下机器人‌工业级产品多用于深海探测、管道巡检,消费级产品尚未普及。2035年出货量将达百万!当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拐点在哪?资本市场动态‌机器人概念股龙头‌双林股份‌:特斯拉Optimus关节模组核心供应商,订单排至2026年‌。中大力德‌:国产减速器龙头,谐波减速器市占率30%‌。金力永磁‌: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受益于机器人电机需求增长‌。行业趋势‌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活跃,但面临商业化落地争议,头部企业加速并购整合‌。四、其他相关机器人视频资源‌:可通过专业科技平台或企业官网(如优必选、新松)获取技术演示与应用案例。价格区间‌:服务型机器人(如保姆机器人)普遍在10万-16万元,男性机器人13万售价属高端定制产品‌。

电子发烧友原创 章鹰

3月17日,上海企业傅利叶正式开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FourierAconNet, 首批上线超3万条高质量真机训练数据。同一天,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Agility Robotics表示,将在2025年底推出全球首款通过安全的人形机器人Digit,其能在较开放的工作区工作。3月12日,黑芝麻宣布,公司产品A2000和C1236芯片将用于人形机器人。

2025年,可谓是人形机器人元年。优必选、智元、乐聚等先后发布了不同形态、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今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总体趋势和技术走向是怎样的?3月14日,在ICIC峰会上,来自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带来了市场的前瞻和成本、量产等系列热点解读。

开启人形机器人时代!核心软硬件,国内外厂商主要差距在哪里?

2024年,各种机器人硬件产品持续涌现,发展迅速。比如2024年全球工业协作机器人出货量超过50万,2024年全球物流机器人出货量超过20万台,2024年四足机器人的出货量超过3万,扫地机器人则是细分品类中出货量最大,2024年全球出货量超1900万台。而人形机器人目前全球厂商数量超过140家。

“人形机器人70年代就已经出现,我们看到扫地机器人、工业协作机器人已经充分产业化,机器狗正处于产业化的初期。”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表示,之前,南方大学电子与工程系主任、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孟庆虎在高交会的上曾对电子发烧友记者表示,在技术、、和大模型的加持下,智能机器人加速到来,人形机器人就是其代表。
2035年出货量将达百万!当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拐点在哪?  第1张
以sla为例,2022年10月,Tesla在 Day上发布Optimus;2023年12月,Tesla发布Optimus Gen2。2024年在10月份发布会上Optimus Gen3现身,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目前已有2台人形机器人在工厂,预计2025年将有上千台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Optimus Gen3比较前代有明显改进:一是走路没有椎间盘压迫,人机交互、运动流畅性、操作都比原来有大幅度的提升;二是Optimus Gen3,手的关节变成22个自由度,人的手是27个自由度,基本上可以像人一样,拿起一个25磅的电池盒,这是革命性参数的突破。
2035年出货量将达百万!当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拐点在哪?  第2张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国内的机器人玩家如优必选、小鹏、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在整机层面优势更明显。美国的人形机器人做主机的玩家不多,一些厂商在做AI大脑、小脑,他们在基础模型和平台,无框力矩等方面比中国厂商的实力更强。”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表示。

技术VS成本,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拐点在哪里?

卢瀚宸表示,有些预测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我们更加谨慎和保守的判断是,2026年人形机器人可能在工业、商业化的场景中真正批量化落地。当下人形机器人商业落地主要挑战在于软件、硬件,还有软件和硬件之间的解耦和适配,这些都是无人区,都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技术实现之后,下一个挑战就是成本的问题。

卢瀚宸总结认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短期堵点在于技术,长期堵点在于成本。过去一两年,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下降比较快,特别是供应链企业加入的话,我们调研当中发现不少玩家表示,当人形机器人的出货达到千台量产级别时,硬件报告的成本可以降低50%,千台级产量将会是第一道坎。当下,整个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矛盾点可能不是成本,而是能力的实现。他们的动作还不能达到人类常规的水准,还没有在工业、商业领域发挥真正的价值。面向家庭场景使用的机器人技术壁垒比较高,当下很多人形机器人是面向教育、科研和开发的。

关于人形机器人落地的瓶颈,卢瀚宸指出两大方面:首先在人形机器人的AI模型最大的数据集在240万,还跟不上机器人发展的需要;其次,数据集与文本、图像统筹应用功能,目前数据的量级和质量没有突破之前,功能实现就是卡点。

卢瀚宸指出,具身智能正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更多的应用场景,AI技术已成为加速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因素。预计2026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真正的“元年”,2035年中国市场技术、成本发展顺利的话,国内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百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