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维拉科技关于机器人相关信息的综合整理,涵盖企业排名、产品类型及资本市场动态:一、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综合类)‌优必选UBTECH)‌聚焦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发,产品覆盖教育、娱乐及服务领域,技术处于行业前沿‌。人型机器人爆火后,复合型机器人该何去何从?机器人‌中科院旗下企业,工业机器人全品类覆盖,是国产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埃斯顿自动化‌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实现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一体化自研,加速替代外资品牌‌。遨博机器人(AUBO)协作机器人领域领先者,主打轻量化设计,适用于3C装配、教育等柔性场景‌。埃夫特智能‌国产工业机器人上市第一股,与意大利COMAU深度合作,产品稳定性突出‌。二、细分领域机器人产品‌智能陪伴机器人‌Gowild公子小白‌:情感社交机器人,主打家庭陪伴功能‌。CANBOT爱乐优‌:专注0-12岁儿童心智发育型亲子机器人‌。仿真人机器人目前市场以服务型机器人为主,如家庭保姆机器人(售价10万-16万区间)‌,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仍处研发阶段。水下机器人‌工业级产品多用于深海探测、管道巡检,消费级产品尚未普及。人型机器人爆火后,复合型机器人该何去何从?资本市场动态‌机器人概念股龙头‌双林股份‌:特斯拉Optimus关节模组核心供应商,订单排至2026年‌。中大力德‌:国产减速器龙头,谐波减速器市占率30%‌。金力永磁‌: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受益于机器人电机需求增长‌。行业趋势‌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活跃,但面临商业化落地争议,头部企业加速并购整合‌。四、其他相关机器人视频资源‌:可通过专业科技平台或企业官网(如优必选、新松)获取技术演示与应用案例。价格区间‌:服务型机器人(如保姆机器人)普遍在10万-16万元,男性机器人13万售价属高端定制产品‌。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 近一段时间,乐聚公司发布了多台 “夸父” 人形在一汽红旗工厂完成长时间循环作业的。视频显示,“夸父” 人形机器人能够承担物流拣选与搬运任务,可实现多台机器人自主长时间稳定作业。乐聚公司创始人冷晓琨表示:“今年(2025 年)乐聚预计交付 1000 - 2000 台。若今年能达到 2000 台左右,明年实现万台左右的交付量难度不会很大。”​


2025 年,国内将开启人形机器人的交付热潮。除乐聚机器人外,优必选 2025 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 1000 台,预计交付数百台,重点推进汽车工厂、智慧物流等场景的小规模量产;宇树机器人计划在 2025 年量产 1 万台,并在汽车工厂获得 500 台意向订单,重点突破柔性制造环节。

然而,在人形机器人热闹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此前也算机器人热门话题的复合型机器人,还有未来吗?

人型机器人爆火后,复合型机器人该何去何从?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形机器人对复合型机器人的冲击​

复合型机器人是融合移动机器人与操作机器人功能的装备,通过硬件重构与软件协同,实现 “移动 + 操作” 的一体化能力,在工业制造、医疗手术、物流仓储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正对复合型机器人的技术路径、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一个直观感受是,人形机器人比复合型机器人的环境适配性更强。人形机器人基于仿生形态设计,可无缝适配人类工作环境,直接使用人类工具完成复杂操作。这种特性使其在工业、医疗、家庭服务等领域,正逐步替代复合型机器人的部分甚至全部功能模块。行业中已有相关案例,比如宇树 G1 通过强化学习实现了动态货架识别与抓取,在某电商仓库的分拣效率超过传统 AGV + 臂组合的 40%。

更让复合型机器人产业感到有压力的是,人形机器人依托 大模型的持续突破,通过 “感知 - 推理 - 交互” 闭环实现跨场景任务迁移,例如从家庭清洁切换至老人护理。这种通用性显著削弱了复合型机器人 “多机协同” 或 “模块化改装” 的技术路径价值。并且,国家政策对人形机器人的倾斜已形成 “虹吸效应”。《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 “颠覆性产品”。相比之下,复合型机器人的政策支持更多分散在细分领域(如医疗机器人专项)。这种差异导致地方政府在产业园区规划、土地审批等方面更倾向人形机器人项目。在政策引导下,全球巨头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热潮,使得复合型机器人领域人才与资金流入减少,短期内可能延缓其技术突破。

标准问题也不容忽视,人形机器人和复合型机器人在标准体系的话语权争夺正不断加剧。人形机器人主导的类人运动控制标准(如 ISO/TC 299)正在挤压复合型机器人的专用标准(如协议)。这种标准竞争可能导致复合型机器人在跨系统集成时面临兼容性障碍。实际上,这种标准的争夺也会引发生态资源的争夺,这是更深层次的竞争关系。

人型机器人爆火后,复合型机器人该何去何从?  第2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复合型机器人后续发展​

那么,复合型机器人产业就要坐以待毙吗?当然不会。人形机器人对复合型机器人的冲击,本质上是通用智能与专用智能的碰撞。从另一方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式发展,对复合型机器人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技术融合与场景升级的机遇。两者虽在形态和核心定位上存在差异,但通过差异化竞争、技术互补、场景深耕,复合型机器人可开辟独特的发展路径。

人形机器人出现后,过往复合型机器人主打的柔性优势已不再突出,人形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的移动灵活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然而,复合型机器人也有自身的技术壁垒。例如在工业场景中,复合型机器人的定位、高负载能力、环境耐受性等,都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难以比拟的。因此,复合型机器人可依托现有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在微米级装配、精密检测等工业场景强化竞争力。也可针对核电站巡检、深海探测等极端场景,开发抗辐射、耐的定制化复合机器人,弥补人形机器人在这类高强度环境下的适用性短板。

这意味着,复合型机器人要主动寻找因自身类型形态,导致人形机器人因高成本而无法覆盖的场景。人形机器人的双足步态控制、全身自由度合计起来有 20 - 50 个关节需要控制,这带来研发高投入和维护高成本的劣势。复合型机器人应坚持 “功能优先于形态” 的产品设计理念,基于模块化设计,将导航系统、机械臂、等组件标准化,支持快速重组以满足不同行业需求。

同时,复合型机器人也能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受益。人形机器人的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可迁移至复合型机器人,提升其在动态移动中的操作稳定性。借鉴人形机器人的仿人手设计,复合型机器人可在精密装配中实现 “捏取 - 旋转 - 放置” 的连贯动作。

未来,复合型机器人有三大机会场景。其一是高精度场景,在、精密电子制造中,复合型机器人需突破亚毫米级定位 + 微牛级力控的技术瓶颈,进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二是高负载场景,这是人形机器人的短板,针对汽车主机厂的整车搬运、工程机械部件装配等场景,复合型机器人需研发高强度轻量化底盘与冗余驱动机械臂,满足这些场景的刚性要求;其三是复合 + 人形共生的场景,比如在仓储物流等场景中,复合机器人可承担重型货物运输与分拣,而人形机器人负责订单核对与异常处理,通过云端任务调度系统实现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