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高超音速导弹和激光武器领域的进展呈现“攻防并进”态势,但技术成熟度与实战部署仍存在显著差异:
一、高超音音速导弹进展

型号研发与部署计划
陆军“暗鹰”(LRHW)陆基高超音速导弹原计划2025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但因弹头杀伤效果存疑和成本问题(单枚超1亿美元)推迟至2026年。其海军版本“常规快速打击武器”(CPS)计划2029年部署于“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空军AGM-183A空射导弹测试多次失败,2023年试射后暂停采购,转向研发“高超音速攻击巡航导弹”(HACM),计划2027年前完成13次飞行试验。
技术瓶颈
滑翔体动态变轨、中继制导及黑障通信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导致“暗鹰”需重新评估杀伤效能。
海基版本CPS的垂发系统已改装完成,但导弹延迟造成“有枪无弹”的尴尬局面。
二、激光武器突破
功率与实战化进展
海军HELIOS系统(60千瓦级)已部署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可拦截无人机和小型快艇,但作战范围不足1英里,难以应对高超音速目标。
陆军DEIMOS系统(50千瓦级)完成首轮测试,专用于拦截无人机和迫击炮弹,300千瓦级反导激光器仍在研发中。
技术局限
当前激光武器受气象影响显著,且功率不足(需300千瓦以上才能有效拦截高超音速导弹)。
空军SHiELD机载激光吊舱计划2026年完成,但热管理技术限制连续作战时间至120秒。
三、中美技术对比
中国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6马赫)已部署于055型驱逐舰,射程达1500公里,突防能力被美军视为重大威胁。
美军激光武器虽在反无人机领域领先,但《国家利益》杂志承认其现有系统无法压制高超音速导弹。
综上,美军高超音速武器受制于技术验证延迟,而激光武器仍处战术级应用阶段,与“全域光速战争”目标尚有差距。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