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星球”的探索与科学认知

一、‌生命存在的关键条件‌


生命星球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宜居带与液态水‌


行星需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如TRAPPIST-1系统中的e、f、g行星),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稳定存在。

例如,地球的海洋是生命演化的核心环境,而火星因失去液态水可能曾短暂宜居。


大气层与化学组成‌


需具备氮气、二氧化碳等保护性大气,避免恒星辐射(如红矮星耀斑)直接破坏生命分子。

JWST对TRAPPIST-1e的观测显示,其大气可能含二氧化碳或甲烷,但需进一步验证。

二、‌地外生命探测技术‌


光谱分析‌


通过凌日法(如JWST对TRAPPIST-1的观测)检测行星大气中的生物标志物(如氧气、臭氧、甲烷)。

2023年研究团队通过叠加4次凌日数据,初步排除TRAPPIST-1e的纯氢大气假设。


直接成像与任务‌


未来望远镜(如LUVOIR)将直接拍摄类地行星,分析其表面反光特征(如植被的“红边效应”)。

欧空局计划2030年发射的“ARIEL”任务将专注系外行星大气研究。

三、‌争议与未解之谜‌

红矮星系统的挑战‌:TRAPPIST-1的频繁耀斑可能剥离行星大气,但部分理论认为潮汐锁定行星的永久暗面或可保留生命。

非碳基生命假说‌:科学家提出硅基生命或氨基生命可能存在于极端环境(如土卫六的甲烷湖)。

四、‌科幻与现实的交织‌

电影《普罗米修斯》中“工程师”文明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对地外生命起源的想象,但科学界更倾向通过实证(如火星样本返回)寻找答案。


注‌:当前科学尚未确认任何地外生命存在,但TRAPPIST-1等系统为未来探索提供了关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