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凌日观测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观测准备阶段‌


多次凌日观测的具体实施步骤是什么?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目标选择与时间规划‌


选择目标行星(如TRAPPIST-1e)的凌日时间窗口,通过恒星轨道模型预测未来5-10年的凌日事件‌。

协调JWST的观测档期,确保仪器(如NIRSpec)在凌日期间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仪器配置‌


使用NIRSpec的高分辨率模式(G395H)或中分辨率模式(G395M),根据观测需求选择光谱覆盖范围‌。

校准仪器参数(如曝光时间、积分次数),以平衡信噪比与数据量‌。

二、‌数据采集阶段‌


凌日事件捕捉‌


在行星凌日时,持续记录恒星光谱的微弱变化,捕捉星光穿过行星大气层的吸收特征‌。

每次凌日观测需覆盖行星进入、完全凌日、离开的全过程(通常持续数小时)‌。


多轮观测叠加‌


对同一行星进行至少4次独立凌日观测(如TRAPPIST-1e的案例),累积数据以提升信噪比‌。

未来计划追加15次以上观测,进一步验证大气成分‌。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恒星噪声剥离‌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分离恒星耀斑、星斑等活动的干扰信号,保留行星大气的稳定吸收特征‌。

使用专用算法(如“逐个排除法”)校正恒星冷斑对数据的污染‌。


大气模型匹配‌


将处理后的光谱与不同大气模型(如氮气、二氧化碳、无大气)对比,排除不匹配的假设‌。

结合磁流体动力学模拟,评估行星磁场对大气保留的影响‌。

四、‌验证与优化‌

通过多组独立数据交叉验证(如GJ 1132 b的案例),确保结论可靠性‌。

根据初步结果调整后续观测策略(如增加中红外波段观测)‌。

五、‌挑战与应对‌

红矮星耀斑的不可预测性需通过长期监测和动态模型修正‌。

数据量庞大时,需依赖高性能计算平台进行并行处理‌。